为什么我开始看重跑步时的心率
我跑了起来,只为那强风拂面的自由
“听说你最近在跑步哇?”
“嗯…是啊”
“配速多少哇?”
“7 分多吧…”
“这是为了减肥吧?”
“啊…差不多”1
286 天
累计1,469.54
公里,数字本身不值一提,只想说明自己努力过,兴喜过,也受伤过,挣扎过。
我相信 “No Pain No Gain”,然而 “I Pained but No Gain”。
热血过后,人也冷静许多。
被忽视的有氧能力
现代运动科学告诉我,有氧能力是耐力运动的基础。而我最大的认知误区就是忽视它,只是盯着配速较劲。
表面上是在挑战极限,实质上是在逼自己走向崩溃。毕竟基因决定了糖酵解的 ATP 无法让我完成 既快且持久 的活动。2
人体内的无氧能力非常有限,无氧系统所提供的能力甚至无法支持我们跑完五公里。
菲利普·马费通,耐力:无伤、燃脂、轻松的 MAF 训练法 3
反观建立在有氧系统上的脂肪酸氧化过程,能够产生更多的 ATP,可为同等强度的活动提供更长时间的能量供给。
人体内氧气的供应,运输和利用系统在运动训练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刺激,才能将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不断提升,达到马拉松比赛的要求。
杨明,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科学化训练探索 4
心率与最大有氧能力
呼吸交换比(RER)是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吸收的氧气之间的比率,可评估代谢供能中 糖(碳水化合物)与脂肪 之间占比关系。6
上图正是在说明,随着呼吸交换比与心率相伴上升,脂肪与糖代谢供能占比此消彼长。其中,应该存在一个个体最大有氧能力的临界点。
找到这个点,并在训练中尽力逼近这个点,那效率会是最佳的吗?我深以为然。
相较呼吸交换比而言,心率获知成本是低的。为此,马费通博士提出
MAF180公式,简言之,用 180 - 年龄
作为为自身最大有氧能力的心率。7
如此简单的公式,真的准码?马费通博士对此有隐晦的解释,大致意思是:
它不能代替正式测量的指标。在没有测量数据的情况下,它适用大多数人。8
速度心率比
尽管采用心率作为训练的第一监控变量,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用看配速了。
当心率稳定在最大有氧能力的小幅区间内,这时的配速才是能力的量化体现。
可惜,无论是心率还是配速,在实践中是不可能从头到尾稳定不变的。首先,需要排除热身与缓和阶段数据;其次,随着公里数增加,通常,每公里平均心率会提升,平均配速会降低,同时对比两个维度的数据,不容易一眼看出衰变的梯度。此时,引入 速度心率比 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。
此外,速度心率比 也更直观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关系,即 一次心跳能跑出多少米。
在数据可视化的加持,量身定制自己的训练计划,我的最大有氧能力,应该会突飞猛进的…吧?未完待续,敬请期待!
以上对话皆虚构,如有雷同,也只能说太巧合了吧↩︎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cn/%E4%B8%89%E7%A3%B7%E9%85%B8%E8%85%BA%E8%8B%B7↩︎
https://philmaffetone.com/white-paper-maf-exercise-heart-rate-can-help-improve-health-sports-performance/↩︎
https://philmaffetone.com/white-paper-maf-exercise-heart-rate-can-help-improve-health-sports-performance/#:~:text=Calculating%20the%20MAF%20HR%3A%20The%20MAF%20180%20Formula↩︎
https://philmaffetone.com/white-paper-maf-exercise-heart-rate-can-help-improve-health-sports-performance/#:~:text=The%20180%20Formula%20is,to%20regular%20laboratory%20testing.↩︎
https://chromewebstore.google.com/detail/meters-per-beat/nojpfacijldambjcnpbpneghbaefnlme↩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