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怎么分析跑步数据的
个人观点,仅供消遣
作为一名“面向数据”的初跑者,对于自己跑步过程中的主观感受,我都尝试着从数据中找到合理的解释,以便归纳出科学的经验。
看过之前文章的朋友,应该知道我写了个 Chrome 扩展程序来方便自己分析数据 1。这里就细说一下,我是怎么分析的。
佳明 Connect
我的跑步数据都来自佳明手表。佳明 Connect(网站或APP)已经提供了各种数据的呈现方式。
维度丰富,数据够细,咋看依然不明觉厉。
看久了,似乎无法回答,我现在的有氧能力处于什么水平?我的水平最近是变好了还是差了?当然,要回答它们,我发现其实不用看这么细,在活动列表看就好。
根据列表提供的距离,时间,平均配速,平均心率等指标项,从上往下也能看个大概, 也就 只能是个大概 了。比如,对比一下 12日 和 18日的数据,我是很难确信有氧能力是否有所提升。毕竟,配速提高的同时,心率也提高了。
速心比
当心率稳定在最大有氧能力的小幅区间内,这时的配速才是能力的量化体现。
鄙人,为什么我开始看重跑步时的心率
由此可见,用 平均速度 除以 平均心率 得到就是 有氧能力 的数值,简称 速心比。
注意,这不一定是最大有氧能力。除非,这个心率是个人的最大有氧心率。
因此,扩展程序的 v1.x.x
版本仅就跑步的速心比做了最简单的折线图处理。
这么一来,有氧能力水平与趋势就变得很直观了。具体解读一下:
- 整体水平在
1.0 ~ 1.1
之间; - 大体按 周 的规律,先起后伏;
- 中间有一次无氧间歇的 “异常” 数据显得过分突出。
速心比分布
上图虽然简单明了,但也存在数据噪声。我的每次跑步活动是,至少存在暖身阶段的,这个阶段的配速和心率,会让整体平均值存在偏差。跑过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,开始的一两公里,速度很快且心率不高,此时有氧供能系统还没有充分参与,这会导致有氧能力偏高的假象。
另外,单一平均值丢失了单次跑步的过程信息,比如每公里速心比变化情况。为此,我在
v2.x.x
版本开始,将折线图替换为能体现速心比分布的
盒子图。
此时,图中每个小盒子代表的是,除暖冷阶段外,每公里速心比的分布情况,比如最大,最小,平均等。在保留速心比变化的整体趋势外,可以根据盒子的长短,感知速心比变化幅度的走势。
盒子越短,表明速心比保持越平稳,大概率说明身体状态不错,亦或是有氧能力水平尚有盈余。理想的情况下,盒子长度应该是逐渐缩短的,也表明了能力水平是稳步提升的。
那盒子长了就意味着能力变差吗?只能说大概率是,也偶有例外。像上图中第二个和第四个的长度变化的过分剧烈,这时就需要分析细节数据了。点击小盒子,可看到当日的细节数据。
速心比关联走势
蓝线是速心比(mpb
),橙线是
每分平均心率(bpm
),如此低的心率,通常仅出现在暖身阶段,但这已经是正式跑步阶段了,依旧低是不正常的,也与当时的实际身体感受不相符。其原因是,天冷手表佩戴的方式有问题,导致心率读数有误,后续调整才恢复正常。那么,这天的数据其实是脏掉了,应排除。
友情提示,为保证心率采样尽可能准,手表务必要紧贴腕部。冬季跑步不得不长袖防冻,又需要频繁看表的话,还是推荐佩戴心率带更靠谱。
选择右侧图例中的spm
,将心率切换为
每分平均步频,观察步频与速心比的变化相关性。个人认为,步频是可以主动调整,并直接影响心率和配速,是否存在个人最佳的步频,对比二者或许能帮我发现一些端倪。
配速毕竟还是主流跑步指标,建立配速与速心比的对应也是符合直觉的需要。选择
/km
,可将心率切换为 每公里平均配速
,以建立二者的关联。
最后,点击图右上角的房子🏠,则能回到刚刚的分布走势,再进行其它相关分析。
未来可期
以上,仅是我非常个人的浅度思考与摸索,远谈不上有什么价值。当然也不会止步于此,后续还会整合睡眠数据,琢磨一下恢复与训练效果关系。